靖边万亩水田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

  “去年到今年,我们镇里已经成立了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7月30日,靖边县王渠则镇党委书记武静对记者说。

  旱作农业、高人力投入和靠天吃饭是陕北农业历来的特点,而今王渠则镇打破了这一现状。从前雇牛耕地,一个“牛工”一天耕地3亩花费90元,现在的机械化耕作,一个小时十几亩地花费300块,不变的是价格,改变的是效率和效果。自从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后,这里的农民种地再也不用牛了,合作社的专业种植机械一到地里,几十亩地几个小时就种好了,而且产量也较从前有了较大提高。机械化集中连片耕作,把农民从繁重低效的传统劳作中解放了出来。

  王渠则镇拥有涧地2.3万亩,过去涧地也是靠天吃饭的旱地,全靠老天照应。从去年开始王渠则镇利用县政府实施涧地开发之机,整土地、打深井、架电线、埋地线、安装变压器、喷灌设施、购农机,去年一年共发展水地6000多亩。去年秋天,6000多亩涧地获得了大丰收,马铃薯亩产由500公斤一跃达到了2500公斤,玉米产量也由450公斤增加到了800公斤,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还引来了国家水利部和省老区办、农总办等部门的考察、参观。目前,该镇共发展水地1.1万亩,全镇人均水地达到1亩。全镇1万多亩涧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随着水地面积快速增长,去年王渠则镇投资140万元,群众自筹70万元,购回了大中型拖拉机28台,小型拖拉机26台,配套耕作、种植、收获等机械64部。2008年,王渠则镇被市农机局命名为全市农技推广示范镇,同时闫米洼、西桥涧村、王渠则村被命名为全市农技推广示范村。

  “明年我们家也要用机器种洋芋。”代黄口村的石生肖由于今年准备的马铃薯种子不够,没能用成机械种植。放眼望去,石生肖种植的马铃薯被机械化种植的马铃薯团团包围,显得稀稀拉拉。望着自己地里的马铃薯和别人家地里的马铃薯,他后悔不已。他说,和别人的差距不用到秋天,现在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他明年要多准备些籽种,争取有个好收成。

  土地的集中开发,让镇里产生了不少的专业机械户,王渠则村常有岗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哥哥常有党、外甥樊志伟购买了拖拉机,玉米、马铃薯播种机,买全了配套机械,购买的机械享受中省市县四级补贴,今年春耕前他们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在镇里承包耕种了2000多亩地,在东坑和内蒙古那边也耕种了2000多亩地。”常有岗算算账,一年毛收入是12万元,买机械的钱差不多就赚回来了。

  “耕种、覆膜一次性就完成了,我们闫米洼村小组的520多亩地4天就种好了,过去有好牲口也要3天才能种上10亩。条件好了,出去打工的人也回来不少了。”60多岁的杨子贤体验到了机械种植的好处,去年他家的水地获得了高产。常有岗面对现在的变化,激动地说:“小时候电灯电话听起来像做梦,更不要说机械化了,现在这些竟然在我们村里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