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黄蒿界乡把“为民”放在首位

  9月28日,靖边县黄蒿界乡庙湾村的村民到乡上反映某洗煤厂因工业用电量大,影响本村农业用电一事,看到乡政府领导挂牌接访公示栏后,点名要乡党委书记武静接待。接访后,武静同志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庙湾村了解情况,并与电力、村委、企业与村民代表共同参与下,经过两轮协商,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有人说解决信访问题是“天下第一难事”,这一点都不过分。但在黄蒿界乡找到了破解“难事”的钥匙,让信访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实现了信访工作由无序向有序,由被动向主动,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几年来,全乡没有发生一起集体到县、上市、赴省、进京信访案件。

  畅通信访渠道

  过去乡上信访工作基本处于“混乱”的状况,群众不论大事小事,都找“一把手”,甚至越级上访。2009年3月以来,黄蒿界乡从基层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全面推行了领导班子成员集体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将乡党委书记、乡长及其它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群众点名接访范围,在乡政府醒目位置设立群众点名接访公示牌,印发了点名接访便民联系卡,详细公布了班子成员的姓名、照片、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并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维稳中心,实行“一厅式接访,多个单位办理,纪委协调督办”,制定了信访举报工作流程、点名接访工作流程,公布了点名接访受理范围和点名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一套信访事件受理及办理程序,固定工作人员,领导轮流值班。
       对群众信访事件实行分类归档,认真填写《黄蒿界乡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登记表》,告知本次接访的受理意见,并请上访人签字认可,接受上访群众监督。对属乡政府管辖处理的问题,直接调查并司法调解,对不属于乡政府管辖且司法调解不了的问题,移交派出所和法庭进行调解,乡纪委跟踪督办,努力做到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有效解决了乡纪检委在接访中对大量职责范围以外问题难以解决的现象,为更方便、快捷的解决群众上访诉求,更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更有力、有利的维护基层稳定找到了一把“新钥匙”,更为畅通群众诉求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该乡在实行“点名接访”的同时,不断创新方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各包村领导和综治办深入各村摸排矛盾纠纷,一季度到村上调解一次。对于村上发生的矛盾纠纷案件,按照村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处理、驻村干部进行司法调解、乡党委会进行综合调解处理,双方当事人对处理结果无异议时,签订调解协议。
       针对群众不直接来访或通过电话上访的事件。乡群众点名接访工作领导小组派包村领导,深入当事人家中,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贴心交流,详细了解第一手资料,登记发生事由,反馈到乡党委和乡接访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包村领导出具具体的处理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现场调解的就现场调解处理,现场调解不了的,限期下访调解处理。在公布处理结果时,征求村民及当事人科学合理的意见,对处理结果需要被当事人纠正的,在答复信访人后一个月内,对信访人进行回访,再次征求当事人意见,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确保当事人满意结受处理结果。万家畔村村民让培新反映土地纠纷一事,乡上司法所调解了2次调解未果,后又移交法庭进行调解,依然未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还是经过乡司法所认真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终于调解解决。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该乡把快速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最终目的,实现了领导与上访群众“零距离”,群众上访“零成本”,信访案件办理“零遗留”。

  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的推行,使信访窗口前移,关口下沉,实现了责任领导与上访群众的对接“零距离”、服务“直通车”,成了群众上访的“指南针”。特别使初信初访问题的一次性办结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仅仅是领导干部由“幕后”走上“前台”,由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下访”这一改变,效果却大不一样,切实做到了“路远路近一样热情、人多人少一样接待、事大事小一样处置”。据统计,该乡100%的上访案件和矛盾纠纷都通过调解处理,群众满意度得到了逐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