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亮:发展循环可持续农业 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发展循环可持续农业实现绿色高效生产进行大会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委员批评指正

50年来,我县为了提高粮、菜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农膜、地膜等农业投入品,这种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资源循环永续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绿色清洁技术,修复农业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障碍

      1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我县是农业大县,多年掠夺式的农业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植被破坏,土壤沙化、退化、碱化;随着人口数量增多,以消耗资源加速经济发展,导致农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耕地大量流失,耗水剧增,人与耕地、用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凸显;井灌农业生产区,以大水漫灌补给作物用水,造成土壤养分大量渗漏、挥发、流失。

2化学农资加速农业面源污染。进入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化肥、地膜、农药等投入品。2015年全县化肥用量近4万吨,亩化肥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膜、地膜用量近4000吨,农药用量达40吨。虽然推广使用化肥、地膜、农药等化学农资,确实大幅度增加了农产品数量。但是化学农资的使用,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养分失衡,生物链失调,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污染了农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

3农业废弃物加快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无机垃圾种类繁多。2015全县产生农作物秸秆150多万吨,畜禽粪尿235万吨。加之我县处于农牧交界地带,生产生活区交错混杂,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生活废弃物随意丢弃、焚烧,“柴堆、草堆、粪堆”乱排乱放,造成农村田间、道路、院落卫生面貌脏、乱、差肥、农药使用不科学,地膜不能回收再利用,生活垃圾和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率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循环发展。

4业化加重农业面源污染。20年随着我县油气资源开发和各类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固体原料和废弃物随意挤占农田堆存,产生的废液、废物、废气等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染了农业农村环境。大量的镉、砷、汞、铬、铅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导致农业产地土壤、水源、大气环境污染加重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

5循环农业技术转化利用率不高。近年我县创新引进的农业循环利用技术成果,有草畜沼肥粮(菜)生态农业技术、三沼集成利用技术、秸秆撕碎发酵还田技术、沼肥高效利用技术、豆科牧草肥田技术、玉米高效集成丰产技术等。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科技成果推广能力弱,配套设施不全,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普及率不高。

  6农民接受循环农业技术能力低。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主要劳动力呈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由于劳动力文化低,接受循环农业技术能力差,阻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循环利用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建立完善政策机制,推进农业结构合理化、管理措施体系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生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

1健全机制,完善循环发展措施。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速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二是建立循环利用激励机制,完善秸秆、粪便、地膜等循环利用补助政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出台节本增效降耗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2化培训,提高循环发展意识。面对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科学利用化肥、地膜、农药的重要性和推广人畜粪便、柴、草、秸秆、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必要性。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示范点、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提高全民循环技术应用技能。

3、转变方式,创新循环利用技术。新时期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由拼资源拼消耗向可持续循环利用转变;生产方式由物质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转变;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地膜和设施,减少蒸发量,废水回收再利用,选用抗旱、耐旱作物新品种,实现节水生产。应用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精确用药,绿色防控,实现节肥、节药、节能高效生产。

4草畜平衡种养结合,持续修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豆科牧草,玉米饲料饲草产业,增加饲草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养畜肥田,形成种养结合生态链。发展1亩紫花苜蓿,水地生产干草1000公斤,旱地生产干草500公斤。可饲喂5-10头猪或15-20只羊子。一亩玉米籽粒、秸秆可以饲喂5-7只羊子或4-5头猪。种植豆科牧草,每年亩增加固氮量14-18公斤,既能培肥地力,又可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减少耕层表土风蚀水蚀和养分流失。

5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持续治理面源污染。利用全营养农业废弃资源,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持续补充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有益微生物,增强土壤固氮和难溶性养分分解能力,控制化肥用量“零”增长;应用连作障碍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和酶类物质、集成绿色防控等技术,增强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控制农药用量“零”增长;开发农膜、地膜回收再生清洁利用技术,控制“白色污染”,持续治理面源污染。 

6创新循环利用模式,持续促进农民增收。通过种养业内部小循环,种养结合中循环,种养加高效一体大循环,挖掘农业循环利用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发挥农业废弃物的隐形作用和效益,创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高效生产方式,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延长种加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7、集成循环利用技术,持续推进农业增产。实施粮草轮作,粮豆轮作,绿肥压青,种养结合,养畜肥田,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创新耕作方式,推广水溶肥,腐殖酸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水肥一体作业,剥离耕层表土再利用,应用沼肥、厩肥沃土工程,广辟有机肥源,实现“藏粮于技”;推广畜禽粪尿好氧厌氧两步发酵技术,切断病虫繁殖链,提高养分利用率。推广秸秆多措发酵,撕碎还田,青贮氨化生物黄化过腹还田,反应堆发酵等综合技术,实现“储肥于地”;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应用生物农业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持续增产。

总之,发展新时期现代农业,必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大产业、大生态、大循环、大发展”的理念。以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生态循环利用为路径。持续保障我县农业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