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谱华章 乘势而为铸辉煌 ——靖边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新篇章。40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砥砺前行,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温饱,并逐步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和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审时度势,乘势而为,确定了“两区两地一中心”的“五大战略”梦想,为下一步全县深化改革,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四十年靖边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40年来,靖边同全国一道,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流通,改革逐渐深入,不断扩大。靖边的改革进程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大致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以农村改革为先导,各项经济改革初步展开。

  靖边的改革开放起步相对较晚,1980年11月确定在全县实行农业生产包干到户责任制,随后,部分社队土地承包到户,1983年全县174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包干到户,各国营农、林场,社队企业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使长期封闭的靖边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979-1984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3.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粮食产量达5万吨,年均增长5.1%。

  第二阶段(1985-1990年)由农村改革转向城市,多种经营体制逐步推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逐步转向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上来。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制,实行合同定购、市场收购,进一步扩大农户经营自主权。是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在靖边境内成功钻井5口,原油日产105吨。1986年农村出现建设家庭果园热潮,栽植果树约8000亩。1987年推进多种经营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完善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县18家国营工商企业,有两户实行租赁经营,7户实行了抵押承包。1988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又在境内沙石峁村钻成第一口天然气井。多种经营方式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增长,到199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740万元(按90年不变价),年均递增10.2%,粮食产量达6.15万吨,年均增长4.2%。

  第三阶段(1991-2000年)企业改革探索行进,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确立。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主体得到了迅速壮大。1993年以来,靖边实施以“改组、联合、兼并、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县属国有企业,使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提升。同年8月,开始筹建榆林地区石油助剂厂,后更名为榆林炼油厂,一期15万吨/年常压、7万吨/年催化装置分别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5月建成投产。1994年4月《关于开发陕北石油资源的协议》(简称4.13协议)签署后,靖边采取招商引资,出让井位的方式,引进联营单位参与石油开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建设拉开序幕。与此同时,靖边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到200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59亿元(按90年不变价),年均递增19.2%。

  第四阶段(2001-2010年)各项改革纵深推进,跨越发展备受关注。

  进入新世纪,靖边改革步入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并召开第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为靖边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靖边紧抓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富民强县目标,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动、产业富民、文化引领”五大战略,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积极推进“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交通枢纽)建设,使靖边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榆林乃至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2001到2010年,靖边地区生产总值步入两位数的加速增长期,年平均增长21.34%,其中2008年经济增长迅速扩张至本轮经济周期的峰顶,达到27.8%,并成功入围“全国百强县”行列。2009年以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靖边县委、政府沉着应对、主动作为,使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发转的V型曲线,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第五阶段(2011年起至今)全面改革铿锵有力,统筹城乡协调并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靖边县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按照“党建强基、文化引领、生态固本、创新转型”的总基调,描绘出“两区两地一中心”(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全国知名农产品输出区、文化旅游胜地、西北国际商贸物流集散地、榆林市副中心城市)五大梦想的美好蓝图。并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路径,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追赶超越步伐,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2014年6月,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靖边建成投产,建成全省首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园区”和“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靖边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能源化工、新能源等为重点的工业转型升级新格局。

  二.靖边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靖边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市场经济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0年来,靖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起连续14年荣登“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榜单,2009-2010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30万元跃升至2017年的303.91亿元,提高了1303倍。从1978年上升到2005年的100.66亿元突破百亿大关用了28年时间,上升到2007年的203.76亿元突破200亿大关用了3年时间,上升到2012年的317.05亿元突破300亿元大关用了6年时间,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与市内各县区比较看,1978年靖边经济总量仅比清涧(0.16亿元)和吴堡(0.10亿元)略高,位居全市第十位,1995年靖边赶超南六县和定边,位居全市第五位,2005年靖边再次赶超榆阳、府谷和横山,位居全市第二位,达到历史上最好位次,到2010年靖边经济总量被榆阳和府谷赶超,在全市位列第四位并保持至今。

  

  经济增长保持高增速。1978年至2017年,靖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比全国、陕西、榆林同期平均水平分别高4.5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前,受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靖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速仅为7.8%。进入新世纪,在油气资源开发的强力拉动下,靖边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速,2001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4.8%,奋力赶超动能更足。

  人均GDP实现新跨越。1978年全县人均GDP仅有134元,16年后(1994年)超过千元达到1043元,9年后(2003年)超万元大关达10450元,2年后(2005年)突破3万元达34844元,此后每年均以万元以上的增量递增,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489元,是1978年的608倍,年均增长17.86%。按美元计算1978年仅为78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到2017年突破10000美元,达到12069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实现由低收入水平跃升至高收入水平的行列。

  财政收入获得新攀升。1978年,全县财政收入162.6万元,22年后(2000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39亿元,13年后(2013年)突破100亿关口,达到104.98亿元,年均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0年为158.5万元,22年后(2002年)突破1亿元,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1%;7年后(2009年)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7.9%,5年后(2014年)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4.9%。2015年后,受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影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趋缓,但总量依然保持在1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企稳向好对促进经济增长、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力日趋多元

  40年来,靖边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一业独大”,到油气资源工业异军突起,再到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传统经济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了多个支柱产业并举、多种经济成分互竞的格局。

  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1978年全县经济结构为“一三二”型结构。到1994年,随着油气资源开发步伐加快,靖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提升了7个百分点,首次超越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一二三”型结构。到1997年,工业经济发展更为强劲,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又提升了27.6个百分点,首次超越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型结构。1999年以来,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拉动下,第三产业也超越第一产业快速发展,占GDP比重提升了2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稳定在“二三一”型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61.4︰17.1︰21.5调整为2017年的7.5︰65.5︰27.0,第一产业下降5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4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5.5个百分点。经过40年的发展,靖边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格局。

  所有制结构出现新变化。改革开放40年,靖边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零,到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79.03亿元,占GDP总量的26%,其中非公工业占全部工业的7.75%,非公贸易占到全部贸易的93%,非公建筑业占全部建筑业85.5%,非公房地产业占全部房地产业100%,非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8.5%,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非公经济活力大大增强,成为推动靖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就业结构得到新提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农村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40年间,全县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13.91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由1980年的93:0.6:6.4,调整成为2017年的43.1:11.3:45.6。从事农业劳动的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4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10.7个和39.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1978年起,历时15年大量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又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需求结构迈出新步伐。40年来,靖边的投资与消费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一是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靖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对交通运输、能源化工等优势行业加大投资力度,全县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1978年59.1︰14.1︰26.8调整为2017年的2.1︰67.2︰30.7。民间资本投资从零起步,到2017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二是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上世纪80年代以吃、穿、用消费需求为主体,到90年代,消费需求转向电子产品;进入21世纪,消费需求向汽车、住宅、休闲、网络等需求转移。消费需求升级,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周期,为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活力。

  (三)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产业支撑明显增强

  40年来,靖边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服务业呈现主体多元、业态多样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伴随着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农业基础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靖边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加之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实施,特别是全面免征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补贴,以及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使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1.29亿元,比1978年增长72.44倍,年均增速11.6%。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县粮食产量25.53万吨,比1978年增长5.71倍;油料产量1.09万吨,比1978年增加5847吨,年均增速1.99%;蔬菜产量24.24万吨,比1978年增长15.4倍,年均增速7.27%;羊子年末存栏130.76万只,比1978年增长6.38倍,年均增速4.87%;生猪年末存栏14.88万头,比1978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速2.0%;家禽年末存栏74.45万只,比1978年增长8.79倍,年均增速5.73%。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7.89万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44.74万千瓦,增长5.67倍。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和玉米、小杂粮两大优势产业生产格局,累计建成了16万亩蔬菜(设施蔬菜5.2万亩)、33万亩马铃薯、45万亩玉米、15万亩小杂粮、202万只羊子、40万头生猪六大生产基地,马铃薯、玉米、小杂粮3类作物创造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2017年末,全县县级以上农业园区28个(省级7个、市级12个、县级9个)、专业合作社370家、家庭农场164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获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6个,认证“三品”23个。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靖边工业经济还相当薄弱,主要有印刷、机械修造、食品加工等生活生产制造业,产品种类少、质量低,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526万元,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靖边工业企业的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工业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初期,靖边依托油气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内联外引,掀起石油开发热潮,形成了以石油产业为龙头,多业并举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建起了石油天然气、能源化工、新能源等核心工业体系,完成了从粗放型、资源输出型经济向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经济的蜕变。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其中县属59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0.52亿元,是1978年工业产值的7900多倍,年均增长25.9%;工业增加值实现194.67亿元,是1978年的3700倍,年均增长23.45%。先后建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承担着向北京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的重任,是“西气东输”的中心枢纽。建成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转化,其中甲醇制烯烃等我国自主创新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榆林炼油厂千万吨级装置项目、煤油共炼、榆炼15万吨重整装置技改、星源LNG等一批重大能化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新能源项目在建和并网规模逐年壮大,装机总容量已达232.9万千瓦,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位居“全国新能源百强县"第五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所有商品实行票购制。改革开放后,商贸、餐饮、运输传统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制加速,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旅游、文化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1978年-2017年服务业平均增速15.6%,以超过GDP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4亿元,2006年突破十亿元大关,达到10.15亿元,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2.0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27%,提高了5.5个百分点。近年来,靖边围绕打造“西北国际商贸物流集散地”,先后引进以新华百货、华林商贸、居然之家等一大批专业商贸城为龙头,以全家福、民生家乐等连锁超市和紫靖餐饮、紫园生态等酒店为骨干,以乡镇农贸市场为延伸,中小型零售网点和住餐单位相配套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了城乡商贸流通业的繁荣。

  (四)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发展潜能明显增强

  40年来,靖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坚持把扩大需求作为推动经济工作的抓手,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投资规模明显扩大。40年间,靖边从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建设了公路、化工、教育、卫生、电力、通信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增强了全县经济发展活力。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70.5万元,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亿元,完成投资1.29亿元,以后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在亿元以上,2004年开始突破20亿元,完成投资23.45亿元,2006年突破50亿元,完成投资56.70亿元,2009年跃上百亿台阶,完成投资102.2亿元,2012年又跃升200亿元大关,完成投资216.5亿元,2015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到2017年的174.03亿元。1978-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86.66亿元,年均增长26.7%。投资建设对改变靖边落后面貌,推动靖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夯实靖边经济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消费市场活力增强。改革开放前,靖边的百货公司、国营食堂、供销社和粮站一枝独秀,“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制约了靖边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消费需求不断升级,80年代,以吃、穿、用为主体;90年代,消费需求以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为主;进入21世纪,消费结构开始向电子通讯、汽车、住宅、休闲的消费等需求转移,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为促进商品生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75亿元,是1978年的427.2倍,年均增长16.8%。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由1978年1597.3万元增加到2017年68.31亿元,年均增长16.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由1978年24.9万元增加到2017年4.44亿元,年均增长21.2%。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自2005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后,连续12年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靖边商品销售遍布城乡,各类商业网点鳞次栉比,2017年全县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业企业56户,各类商业网点11000多个,从业人员42000多人,加之建成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引入快递企业23家,各类电商企业100多家,开通网店6000多个,全面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网络,使靖边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名优品牌应有尽有,彻底改变了过去购物难、吃饭难、消费难的现状。

  

  (五)基础建设成效喜人,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40年来,随着国家大规模基础性建设的投入,靖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全县交通、通信、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1978年靖边县内公路总里程仅有605.7公里,经过40年的建设,道路状况大为改善,公路等级明显提高。2001年实现乡乡通油路,2003年榆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5-2006年包茂、青银高速过境段建成通车,2011年太中银铁路靖边段正式开通,结束了靖边无高速公路、无铁路的历史,到2017年公路通车里程达2171.94公里,比1978年增长3.59倍。其中:高速公路177.14公里,国道116公里,省道干线68公里,县乡村道路1810.8公里。在建的榆靖公路、蒙华铁路和靖神专线铁路即将给全县人民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实惠。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的全线贯通,为靖边跨越式发展和能源化工基地建成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形成了延安、榆林、靖边城市“1小时经济圈”。

  邮电通讯飞速发展。经历了信件、电报、电话、传呼、传真,到现在智能手机、电子邮件、数据网络、互联网等多种先进快捷的方式,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邮政电信业务总收入7851.58万元,是1978年的554.5倍,年均增长17.6%,固定电话用户数达34461户,比1978年(408户)增长84.5倍;90年代末移动电话快速发展,2017年移动电话用户44.5万户,移动通讯业务总量27187万元;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经历了从64K到4G传输通道,又将迈进5G时代,全县互联网用户数6.53万户。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前,靖边县城仅有一纵一横两条街道,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1987年后四次编修城市总体规划,努力打造陕北第三大区域中心城市、榆林市副中心城市。县城路网及供电、供水、供气、排污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管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63.8%,走在了全省前列。民乐园广场、五台森林公园、综合文化广场、城市运动公园已成为靖边城市形象的新标志和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迎宾大道、南环路、长城路、长庆路、龙山路、林荫路等20多条市政道路,城区三横五纵的路网格局全面成型,市政道路总里程达82公里,城区建成面积达31.22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亮化率达到100%,自来水覆盖率和气化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电动公交车、公共自行车以及摩拜单车的逐步投放,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逐渐成为居民的首选模式。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生态宜居的新靖边正在崛起,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六)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0年来,靖边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快速发展,居民就业机会增多,成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2017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4194元,比1978年增长了118倍,年均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靖边城镇住户调查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由2007年的9860元增加到2017年的34114元,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起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171元增加到2017年的12899元,增长了74.4倍,年均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7.2元增加到2017年的34815.2元,年均增长26.6%。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消费质量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2007年的6608.4元上升到2017年的20424元,增长了2.1倍。人均食品消费由2007年的1896.1元增加到2017年的5282元,增长了1.8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的29%下降到2017年的26%,下降了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81年的112元上升到2017年的10862元,增长了96倍。人均食品消费由1981年的71.7元增加到2017年的3956元,增长了54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64%下降到2017年的36%,下降了28个百分点。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绿、灰、蓝的制服年代到如今姹紫嫣红的时装秀,从保暖、耐穿、价廉向舒适、美观、高档、时尚转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1984元,比2007年增长2.2倍。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到90年代的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新三件”,进入新世纪手机、电脑、空调、住房、汽车等现代高档消费品,茶楼、酒吧、KTV、网吧、棋牌、健身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星罗棋布,旅游度假、休闲消遣等等消费热点,无不体现了居民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扶贫工作成就显著。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脱贫攻坚计划以来,通过国家专项扶持、社会扶持、部门扶持和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和首要的政治任务,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以来的8636户、28940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908户、5087人,三年累计减贫2385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8%下降到1.7%;2017年实现2个贫困村退出,稳定脱贫146户553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70元以上,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40年来,靖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从实现“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双高普九”,再到“双高双普”和“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办学条件空前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150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学校99所,其中小学7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在校学生55494人,是1978年的1.46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7778人,是1978年的3.37倍;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189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79人;全县教职工7098名,是1978年的3.79倍,其中专任教师5955名,是1978年的3.45倍。

  卫生事业成效显著。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区、村组卫生服务从无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2017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4个,比1978年增加15个,床位数1625张,比1978年增加1404张,卫生技术人员1860人,比1978年增加1669人。全县214个行政村都设有医疗卫生点,有效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全县参合农民已达27.9万人,参合率达99.4%。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改革开放后,靖边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绚丽景象。全县有艺术表演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万册,文化馆1个,影剧院1个,博物馆1个,文化站23个,靖边小河会议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榆林市唯一一家红色旅游达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编排演出了音乐舞蹈诗《统万风》、秦腔革命现代剧《蒙汉游击队》和古典历史剧《杨门女将》等多部艺术作品。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中、省、市、县非遗名录,其中“靖边跑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靖边霸王鞭”“靖边信天游”“靖边剪纸”“三边柳编”“陕北裘皮制作技艺”等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书法艺术方兴未艾,2017年被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陕西书法之乡”。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5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场馆、休闲娱乐设施明显增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靖边籍运动员华凌军1998年曼谷亚运会和2001年广州全运会分别摘得了赛艇项目的冠军,为靖边赢得了荣誉,展现了靖边人的风采。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2017年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3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5615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0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0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21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2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1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5.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生态环境日趋优化。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工程,初步呈现山绿水清、天蓝人富的好景象。2017年全县林地面积12.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1%,人均森林面积的0.36公顷,靖边已由黄沙漫漫变成了“塞上绿洲”。积极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17年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98天,主要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称下降态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3.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验收和复检。

  三.靖边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40年来,靖边经济建设的成就催人奋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实实在在,社会事业的发展蓬勃向上,其中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回顾。

  一是坚持从靖边县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县情,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稳步发展,这是靖边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历届班子都充分认识到靖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气工业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积极延伸产业链,资源优势所蓄积的能量逐步得到释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强基、生态固本、文化引领、创新转型”,确立了“两区两地一中心”建设目标(即将靖边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全国知名农产品输出区、文化旅游胜地、西北国际商贸物流集散地和榆林市副中心城市)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与措施,带领全县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靖边实际、奋力追赶超越的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靖边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秉持“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传统,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与靖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具有靖边特色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做出符合靖边县实际的正确决策,促进靖边经济社会发展。在实现靖边“五大梦想”的征程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靖边县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富民强县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40年来,靖边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一是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在巩固农村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并推广马季沟“三变”改革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基地化,不断激发生产力的提升。二是坚定不移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油气产品精深加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三是坚定不移地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各方面改革创新,大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四是坚定不移地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五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经验,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和谐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靖边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一是努力扩大城镇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为困难弱势群体办实事、办好事,各项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二是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工作目标,抓好教育均衡、合作医疗、饮水工程、“村村通”工程、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保障住房等工作,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让靖边更加和谐。三是积极鼓励支持群众的创业热情,扶持培育“四上”企业,引导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五是坚持以质量效益为重,走健康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的片面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增长与效益。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是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靖边是速度效益型的结构,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对靖边缩小与其他县域的发展差距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速度,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协调发展、讲求质量的速度。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不能搞脱离实际的高速度,但速度也不能太低,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县情和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发,在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40年,是靖边成就辉煌的40年,是谱写新章的40年。改革开放给靖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五大梦想”的宏伟愿景更加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靖边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县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工业化水平低、重大项目支撑少、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市功能品质有待提升、社会各项事业欠帐较多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两区两地一中心”的“五大梦想”,发展就要有新思路、改革就要有新突破、开放就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靖边人民,一定会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富裕的新家园,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撰稿:赵永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