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靖边县居民收入变化简析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明显多元化,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阔步迈向小康社会

  40年来,我县居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逐步迈向小康社会,整体来说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1981-1991年: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基本上解决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170.8元增加到1991年的414.9元,年均增长24.4元,年均增速9.7%,人均纯收入呈波浪式增长;人均消费支出从1981年的112元增加到1991年的338.2元,年均增长22.6元。

  (二)1992-2000年: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农副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产量、价格的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634.5元增长到2000年的1215.3元,年均增长72.6元,年均增长速度15.5%;农民人均纯收入波动起伏,整体向上快速增长,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400.2元增长到2000年的1288.1元,年均增长111元。

  (三)2001-2017年:人民生活迈向小康。

  

  

  进入新世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利润分配更多向居民倾斜,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呈多元化,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4930元增长到2017年的34114元,增长6.9倍,年均增长1945.6元;年均速15.7%,人均消费支出从2003年的3624元增长到2017年的20424元,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1144元。

  同期,国家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336.4元增长到2013年的12680元,年均增长872.6元,年均增速20.7%;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214.5元增长到2017年的10862元,增长了8.1倍,年均增长603元。

  2013年人均纯收入与1981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4.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0053元增长到2017的年12899元,年均增长7.0%,收入增长幅度放缓。

  二、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40年来,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下,我县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构成从单一占比较高走向多元共同增长,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

  (一)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财产收入比重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绝对主体,但随着市场主体增多、实物分配货币化以及政府转移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859.3元,占收入的59.4%。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611元,占收入的57.4%。相比2007年下降2%。城镇个体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经营收入占比上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739元,占收入的16.8%,比2007年提高0.4%。进入21世纪后,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来源日益多元,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6346元,占收入的18.6%,比2007年提高18.3%。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集体经营收入转为家庭经营、工资、转移收入并驾齐驱。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收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7589元,占总收入的 58.6%,比1983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16.9%。比1981年均增长288.9元。随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向城镇、城市转移。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2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6%,比1983年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上升20.4%。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县油气资源的开发,我县社会经济进入的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以油气、畜牧、蔬菜为主导的三大产业,极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城镇居民收入仍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07年下降0.64。

  三、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0年来,我县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覆盖范围的扩大,城乡居民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文化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开始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一)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食品支出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比2007年的29%下降了3个百分点;201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比1978年的64%下降了28%。

  (二)衣着实现成衣时尚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做衣”向“购衣”转变。居民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984元,比2007年增长2.2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93元,比1981年增长42.6倍。

  (三)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频率加快。

  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居民家庭青睐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变成了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

  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现代化、科技化迈进,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84部,计算机53台,家用汽车47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73部,计算机14台,家用汽车23辆。

  (四)居住条件和质量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大了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从1981年的人均8.6平方米增长到2017年的人均33.8平方米,增长3.9倍,房屋结构由原来的土木、砖木混合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近年来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安居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难的问题。随着贫困地区危旧房改造项目推进,许多居民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五)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消费比重上升。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相对单一,通信方式主要依靠邮政传递,通讯效率极低,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少。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支出不断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780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8.5%,比2007年年均增长311.5元。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62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4.9%,比2000年增长14.6倍。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文化娱乐生活较为单调,相应支出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性消费的投入不断加大。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402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1.7%,比2007年年均增长144元。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1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7.5%,比2000年年均增长38元。

  (六)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医疗条件有限,居民医疗保障缺乏,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现象较为普遍,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全面覆盖,以及近年来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看病就医较以前更加便利,更多得到政府补助,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741元,占总消费支出的8.6%,比2007年年均增长69.2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76元,占总消费支出的8.0%,比1983年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提高7%。

  回顾历史,充满信心;展望未来,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挖掘居民收入增长潜力,进一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撰稿:吴建德 王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