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涧丹林杏花节”谈靖边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乡村生活和文化习俗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等旅游产品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同时更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乡村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各镇村涌现出一批适合游玩的新景点,诸如“西涧丹林”等已成为市民假日出游的好去处,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在王渠则镇第三届“西涧丹林杏花节”期间,县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队就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采取现场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对比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西涧丹林”乡村旅游格局已然形成,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居民带来了诸多好处,同时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活动举办期间当地商户日均收入2000以上。具体情况为:

  (一)随着西涧丹林“杏花节”的活动逐年进行,越办越好,越来越成熟。本县内的年轻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其中大多数是城市上班一族,春天踏青游玩。从了解乡村旅游的渠道情况看: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了解的占51.22%,电视广播了解的占6.83%,旅游机构的营销推介了解的占2.93%,途径身边朋友、同学介绍所了解的占28.78%,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的占10.24%,可以看出,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手段。乡村旅游吃住方面的费用,大多数人花销在300元以下,如下图所示。从消费项目上,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消费力度不大,主要集中在特产、小吃上。

  

  (二)此次乡村旅游,游客对“杏花节”的环境、饮食也做出了评价。其中对环境满意度:非常好(29.27%),很好(40.49%),好(21.95%),一般(6.83%),差(1.46%);饮食满意度:非常好(29.76%),很好(37.07%),好(23.90%),一般(7.80%),差(1.46%)。由数据可以得出,游客对此活动的自然环境较为满意,在饮食卫生环境等方面需要稍加改善。

  (三)在此次组织靖边县“西涧丹林之杏花节”活动最吸引你,调查数据得出:淳朴的自然风光占41.97%,特产、美食占25.52%,野外生存锻炼占4.73%,山地越野赛占6.62%,现代农业观光、采集占5.67%,民俗风情占8.88%,摄影大赛占3.59%,书法笔会占0.95%,网红旅游推广大使占0.57%,其他占1.51%,如下图所示。


  (四)在对靖边县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期望调查中,23.09%的人希望开发季节性质的乡村旅游,17.64%的人希望开发特色文化性质的乡村旅游,20.00%的人希望开发地貌、地质性质的乡村旅游,21.45%的人希望完善基础旅游设施,15.27%的人希望加强旅游地食宿卫生,2.55%的人希望旅游社与旅游地加强合作,如下图所示。


  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西涧丹林杏花节”活动的调查,王渠则镇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但我县乡村旅游与发达县域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政府在旅游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依托中小个体经营者,当地居民所受到的实惠少,利益分配不均衡,使农户变成弱势群体,导致规划问题、产品开发问题及利益分配问题的产生。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质量往往重视不够,对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农户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乡村旅游的氛围不够浓厚,游客对民俗风情了解甚少。

  乡村旅游景点单一。受气候的影响,当前我县发展乡村旅游依靠季节变化所产生的景色来吸引游客,例如王渠则镇的4月的杏花节,10月的红叶节,此外并没有其他景点供游客观赏,致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蜗行牛步。景点单一,无法长期吸引游客,就没有与旅行社合作的机缘,使得乡村旅游发展更加艰难。

  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电力、餐饮、卫生、安全设施等。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基础设施简陋;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例如凉亭、垃圾桶、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短缺;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不难想象,即使当地的山水风光如何秀美,生态农业如何引人入胜,只要这里基本生活条件恶劣,势必给游客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反差,难以留住游客。

  景区服务与管理不到位。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是一种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三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乡村旅游管理的人才匮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农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均不高。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没有专业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如下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一)政府加强引导。要坚持政府引导的发展战略。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形成旅游产业链,在吃、住、行、游、购、娱、赏、品中加强乡村产品,融合基础产业与现代农业,从而推动乡村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下图所示。政府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别性、互补性,突出镇域特色,打造“一镇一色”、“一村一品”。在完善乡村风貌设计、农村住房改造、农家可布局、观光农业打造、旅游特产开发等要突出本地优势,打造多个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长远规划,挖掘文化内涵。在开发乡村旅游的的过程中,要认真科学的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对开发地进行科学的规划,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在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事实上,由乡村纯朴清新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组成的旅游资源,只有挖掘其文化内涵,实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才能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政府部门必须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对旅游区道路、停车场、购物场所、休息厅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应注意在设施建设上,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不符合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三)提高服务及加强管理。乡村旅游服务要尽量细分化、规范化,使旅游者能在干净、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尽享其乐。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质量,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要想使乡村旅游更上一个台阶,必须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使他们从思想意识上改掉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对乡村旅游产生的污水、垃圾、脏物,特别是大量的一次性食品套袋,必须集中销毁处理,要做到发展和环保同步进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强化培训,引进人才。旅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来安排的。而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专项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一下子难以平衡心态,因此,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能够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要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承担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要招纳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请进人才、派出学习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政府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最终实现“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撰稿:张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