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四五”时期推动靖边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时期。靖边作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理应扛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旗,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发展机遇,破解短板制约,力争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摒弃粗放、低效、高耗能、高排放、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方式,按照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合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方式,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供给看,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需求看,通过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总体来讲,就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从统计数据看靖边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按照初步确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反映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更加注重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十三五”时期,靖边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一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和质量效益有所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1.综合质效方面

“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

发展质量持续向好。“十三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3.3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县域第3位,比“十二五”末增加109.66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34.48亿元,年均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215.63亿元,年均增长3.4%;第三产业实现113.22亿元,年均增长7.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69661元增长到2019年的101188元,五年间增长了1.45倍,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步入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在三次产业总量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7.8:66.1:26.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9.5:59.3:31.2。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全县三次产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和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末,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03亿元,比2016年的72亿元增加了31亿元,年均增长1.4%;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比2016年的12.18亿元增加了2.32亿元,年均增长1.0%。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领域支出约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80%以上,有力保障了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靖边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方面实现了较大提升,成为支撑靖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97.24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GDP)的比重达26.8%,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5个百分点。

2.产业发展方面

“十三五”时期,靖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一系列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农业基础愈加牢固。“十三五”期间,全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畜、薯、菜”主导产业不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15年的35.5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2.14亿元,年均增长11.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0.9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16亿元,年均增长3.6%。粮食总产量从2015年的21.72万吨上升到2020年的31.41万吨,年均增长7.7%;蔬菜总产量从2015年的9.71万吨上升到2020年的31.32万吨,年均增长26.4%。“十三五”末,羊子、生猪饲养量分别为169.24万只、31.23万头,肉类总产量2.38万吨。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4%,居全省第二。

工业质效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靖边立足油气煤盐等资源优势,突出抓好油气产业升级和打造高端能化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十三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2.4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1.9%,年均增长2.3%。生产原油289.6万吨,比“十二五末”减少21.5万吨;原油加工量412.61万吨,比“十二五末”减少19.73万吨;天然气产量38.7亿立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15.9亿方;聚乙烯51.53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14.99万吨;聚丙烯产量67.51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22.17万吨。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靖边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已有20家新能源企业落户靖边,风力发电量19.76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量5.51亿千瓦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8.26亿千瓦时、4.34亿千瓦时,建成全省首家光伏产业示范园和首个百万千万级风电基地。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势明显,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十三五”末,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3.2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7.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7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6.7倍,年均增长5.8%;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10.6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11倍,年均增长33.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9.5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4.19倍,年均增长4.2%。

3.协调发展方面

“十三五”以来,靖边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由“投资拉动”逐步转变为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有效投资稳步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0.75亿元,一批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浩吉铁路靖边段、靖神铁路、榆靖公路建成通车,靖边能化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启动项目填平补齐工程、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靖边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十三五”期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减缓,社会需求不足的影响,全县消费市场缓中趋稳。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8.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0.5%。其中,城镇消费零售额实现53.1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0.4%,乡村消费零售额实现25.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0.5%。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66.5亿元,年均增长7.3%,其中,城镇消费零售额累计实现239.4亿元,年均增长7.6%,乡村消费零售额累计实现127.1亿元,年均增长7.9%。

4.绿色发展方面

“十三五”期间,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深入推进铁腕治污15项攻坚行动,积极推行中心城区使用清洁能源和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工作。全县累计完成造林95.25万亩,封山(沙)育林4.84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33%,城区绿化率40.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7%,烟控区覆盖率和噪声覆盖率均达100%,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5%。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3平方公里,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95%,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芦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红柳路及龙升路污水排水工程、民生路棚户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气化率达90%以上。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19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28个,创建市级生态镇1个、生态村5个。

5.开放发展方面

“十三五”以来,靖边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全力扩大开放度,加快培育新动能。

发展活力愈加明显。“十三五”期间,靖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和中欧班列(榆西欧)大通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用开放视野配置资源,致力于将靖边打造成为陕甘宁蒙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中国西部连通欧亚的重要交通口岸和商贸物流中心,努力把靖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全县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460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加30.65亿元。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全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5466个,与2013年“三经普”相比,增长163.4%。2020年新增入库“五上”企业35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户、资质内建筑企业1户、限上贸易企业2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2户、房地产企业1户。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45家单位和489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审批,一网通办有力推进,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目标,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截止2020年新增市场主体4833户,增长40.05%,其中企业1445户,增长18.34%;个体经营户3388户,增长51.83%。

6.共享发展方面

“十三五”期间,县委、政府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三五”末,全县4719户1564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十二五”末的6.39降至“0”。全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669元和16620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4.0%和50.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67:1缩小至“十三五”末的2.21:1。

社会保障愈加完善。“十三五”末,全县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2%,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4%,初步实现了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63个,床位数1615张,2019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3.2%,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1.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23%,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先后改造完成统万路、林荫路、清华路西段改造工程,打通了天赐路南段、宇文路南段、民生路东段、统万路西段等多条“断头路”,实现100%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图书馆、文化馆建成投用,城市运动公园全面开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本建成,龙州波浪谷景区开园,五台森林公园AAA景区正式授牌。榆林副中心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日益增强。

三、从统计视角对靖边高质量发展必要性的认知

“十三五”以来,靖边面临着发展速度放缓、产业实力不够强、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带动作用弱、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表面看:一是内部因素,油气行业“一业独大”、石油“量价双降”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二是外部因素,受经济下行影响导致整体需求不足。但从深层次原因考量,则是经济发展已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质量矛盾开始上升到主导位置。“十四五”时期,靖边亟需通过高质量发展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和长期稳定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靖边奋力赶超的需要

从2001年至2010年靖边GDP经历了年平均增长21.34%的两位数高速增长期,其中2008年经济增长迅速扩张至本轮经济周期的峰顶,峰值达到27.8%。“十二五”以来,全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靖边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稳中回落态势,GDP增速从2011年的18.6%持续下降至2014年的9.3%。2015年由于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造成经济增速大幅回落,GDP首次出现负增长(-0.1%)。“十三五”期间,靖边全面推进“三区两地一中心”建设,努力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的积极态势,但受经济整体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GDP增速走出了一条持续上升、遇阻回落的“∧”型轨迹,2016年增长2.3%,2017年增长7.8%,2018年增长8.6%,2019年增长3.6%,2020年GDP仅增长1.0%。GDP增速的起伏波动,表明靖边经济发展虽已驶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新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变量较多,“稳增长”的压力空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差,经济总体抵抗冲击的能力不强,县域综合实力与发达县(市、区)相比差距明显拉大。因此,靖边唯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由“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双赶超。

(二)高质量发展是优化靖边产业结构的需要

一般情况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就越低,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越高,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形态。从靖边产业结构调整看,“十二五”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5.0:82.7:12.3调整为2015年7.8:66.1:26.1再到的2020年的9.5:59.3:31.2,第二产业明显下降,第一、三产业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这种貌似发达的产业结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结构高水平。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流砥柱”地位,农业、服务业与工业存在“依附”关系,第一产业占比不降反升,第三产业中非营利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高,而营利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之间的融合性、产业链环节的协调性并没有明显提升,需要引起关注。就工业而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中高端产品占比少,供需错配矛盾突出,传统的石油加工产业“一业独大”,其他制造业产业支撑力不强,工业经济仍处于“传统产业处境艰难、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尴尬境地。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由2011年的20.6%降至2016年的-1.9%,2017年止跌回升至8.4%,2018年后又有所回落,到2020年跌落至-0.5%,减速换挡态势明显。在这种形势下,唯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大力推进县属工业新动能提速增量发展,才能确保全县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一、三产业看,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缓慢、生产比较分散,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规模效应;服务业占比虽然明显提升,但产业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偏低,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特别是旅游业、电子商务等行业比重偏低,难以在短时间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种情况下的第三产业占比快速提高会降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产业结构存在潜在的失衡趋势。因此,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是培育靖边发展潜能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靖边通过抓招商、上项目、扩投资、促转型等举措,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培育新兴产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产能,但“油主沉浮”的能源工业主导格局仍未彻底扭转,随着油气产量逐年下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驱动尚未形成规模,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全县现有190家“五上”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有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其余全部为传统产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够,缺乏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创新协作,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也较低,产品基本为初级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面对生产成本上涨等系列因素,企业很难通过品牌建设、核心技术等手段提升利润空间。同时,随着高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在产品及产业发展方面将会被弱化。二是要素资源配置不协调。当前,靖边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投资主导型,过度依靠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土地、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愈加明显。同时,县域产业集聚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人才的粘性不够,不能吸引学历高、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加之,县域人口流失严重,人口“数量红利”正在逐步减弱,传统要素驱动已经难以支撑靖边经济提档升级,唯有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才能力促全县经济更好发展。

四、促进靖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初步探讨

  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实现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是一个不断探索攻坚、改革完善的长期过程,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具有靖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更新思想观念,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共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1978年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赢得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赢得了全国40多年的大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判断和发展路径。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清醒客观看待自身的不足与短板,更要把握国家发展大环境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利好因素,充分运用新发展理念,厘清思路、改变观念,跳出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站位全国看靖边,跳出靖边谋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开拓新视野,以思想解放引领各项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形成高质量发展共识,赢得高质量发展先机,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2、抓住发展机遇,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当前,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靖边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支撑、群众期盼与市场导向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三大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依托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枢纽、经济基础、能源化工产业潜力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等优势,借助苏陕协作平台,抢抓西安、榆林“双核”战略纳入陕西“十四五”规划利好时机和中欧班列(榆西欧)大通道,突破行政区划、“闭环经济”的思想束缚,加快推进靖边“撤县设市”步伐,树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立起追赶超越的新平台,将靖边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延安、榆林区域“金三角”副中心城市,陕甘宁蒙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中国西部和陕西“一带一路”战略性引擎城市,让靖边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新明珠。同时要优化县域内的产业布局,畅通区块循环、产业循环,全面承接产业转移,在符合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产业服务半径,推动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向我县延伸,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新要素、培育新优势提供了战略支撑。

3、聚焦实体经济,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要明确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加法”,做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做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乘法”,做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除法”,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做优主导农业。加快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和重要产品的供给。深入推进“3+X”农业产业发展,推动“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推动苹果、文冠果等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加快小杂粮、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休息观光、农商直供、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物联网和仓储物流设施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完善农业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二是做强新型工业。按照中省市要求,在保障国家优质能源供给的前提下,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油气煤支柱产业低碳化再造,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先在“稳油、增气、兴煤”的基础上,形成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油煤气优势,稳步推进油煤气综合利用,延伸煤油气化工材料产业链条,走“原料—材料—产品”新路,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推进财源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等,引进和支持有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进驻园区,把聚烯烃等化工材料就地转化成注塑、拉丝、纤维、薄膜、管材等高附加值的有形产品,打造一批“靖边制造”国省名优品牌。其次要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填补行业空白。在现行统计41个工业大类中,我县规上工业行业涉及13个行业大类,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制造业、文教用品制造业、印刷业等28个行业大类还未涉及,需通过政府引导、规模提升、社会招商的方式填补行业空白,补齐行业短板弱项,形成纵向延伸、横向协同耦合的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和壮大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工业新增支撑点,抢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早日实现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完备的工业体系。三是做新现代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提值增效,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教育、养老、医疗、夜间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围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以大数据、互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创新步伐。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完善电子商务配套体系,稳步推进智慧城市战略,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四是做实项目投资。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增财源”的思想,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聚焦重点产业、着眼民生需求,大力推行创新链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心包装和策划一批聚烯烃下游产品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产业类项目,力促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和项目落户靖边,用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效益,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强化全流程要素保障,提高招商引资合同签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真正提升高质量发展实效。

4、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发展动力,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吸引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制度层面解决好流程再造、“办事不求人”的工作基础。围绕“榆林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市场主体的关切,抓住“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亲商创业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深入落实各项惠企金融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尝试建立县级融资平台或产业基金,推行激励性财政举措,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各项减费、降税、价改等政策措施,通过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来抵消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价格波动对企业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企业整合小规模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个转企、企升规,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三是要加强园区建设、管理、服务,把园区升级作为重大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补齐产业链中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提升园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贡献度,助推高质量发展。

5、注重创新驱动,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潜力。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在人才供给、环境创造和降本增效方面加大力度,推动要素集聚,助力企业创新。一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加快完善复合管理型、应用型、工匠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以优越待遇激励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以开放视野广纳人才。二是切实加大创新投入。切实加大科技研发创新领域的投入,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适性政策的适用范围,简化高新技术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的申请流程,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进入科技研发创新领域。三是切实增强创新实力。发挥各类创新支撑平台作用,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帮助企业成功实现创新,促进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提升各类经济主体对创新的参与度,加大精深加工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创新动力,加速生产效率的提升。

6、靶向民生福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一是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质量,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水平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相匹配。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办好家门口学校,让靖边的孩子不再为上好学远赴他乡、让靖边的家长不再为照顾子女两地奔波,真正办好全县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靖边建设,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全县人民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守护好自然生态,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把靖边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新高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走出一条具有靖边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