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村支部,先听见吵闹声,2023年11月8日,高升村神水沟旅游开发公司和沙合浪小组因土地闹纠纷。一本笔记本,一张圆桌,一群人,老支书鲁向光和刘俊武倒不急,摆事实,论情理,讲法律,气冲冲的村民很快就消了气,3个月心结3小时化解。
“平时也有一些矛盾复杂的,遇到难的,村上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不了的,我们会上报镇综治中心集中调解。”退休了的老支书刘俊武说。
今年以来,黄蒿界镇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以服务优环境,以作风强保障,依托“12333”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四级七天调解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信访矛盾化解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单一到多元,形成优势互补、专群结合、融合发力的基层治理多元共治格局。
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人帮”,2022年,黄蒿界镇健全镇村两级阵地建设体系,完成了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综合协调室等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一体化建设,目前已构建1个镇级综治中心和6个村级综治中心,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
“在很多人眼里一些小矛盾、小纠纷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落在每一户老百姓家中,每一个人身上就是天大的事,我们就是要通过下沉基层主动摸排,群众点单、五长问单以及镇中心派单的方式将他们关心的大事都调解好,化解好。”镇人大主席李小宁说。
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仅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还要努力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运用法制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这条土路以前可苦了附近的几户种植大户,前段时间收割玉米,路太烂,运送不回去。”马季沟村村民鲁尚飞指着即将竣工通车的路说。
鲁尚飞所说的路是鲁家湾小组村民的必经之路,原有的泥土路面夏季有流水、冬季有结冰、春秋有淤泥,严重影响村民日常通行和农产品运输。鲁家湾的网格员下队走访了解到情况后,将群众的诉求反映到马季沟村综治中心,经过多方协调,顺利修路通车,困扰鲁家湾小组的出行难题得到解决。
矛盾纠纷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群众“急难愁盼”的“汇集地”。为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形成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答卷,黄蒿界镇健全五级五长网格运行体系,动员网格员、五长等多元主体下沉基层,了解诉求、排查纠纷,将问题“消化”在“家”门口。同时还建立了矛盾纠纷化解人才库,将有威望有乡村情怀的乡贤、老党员、老支书等纳入矛盾纠纷化解人员库中,用“五老议事”制度助力基层治理。现如今,在黄蒿界退休了的老书记、老主任们重新上岗做起了人民调解员,成为村里矛盾纠纷的灭火器,为乡亲们解开了心里的千千结。
乡镇干部扎根网格常态化走访,“民情老茶会”把话筒交给群众;“五老乡贤”化身金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家门口”的“解忧驿站”……激活自治动能,融入德治力量,坚持法治思维,群众真正成为黄蒿界镇基层治理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
从完善信访制度,到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从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到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黄蒿界镇正在积极探索“枫桥经验”的新模式,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搭建好平台载体,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