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实现历史跨越

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靖边农业依靠全县广大农民和县乡农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在粮食生产方面,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发生了巨变。玉米、马铃薯产业从零星走向规模,蔬菜供应从短缺到丰富,小杂粮产业从粗放走向名优。1949年,我县粮食总产只有12175吨,人均拥有粮食量165.4公斤,粮食单产只有14.5公斤,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2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17倍,人均拥有粮食量达到827公斤,比1949年增加了4倍,粮食单产达到254.6公斤,比1949年增加了16倍,稳定地解决了全县将近30万人的吃饭问题。

   二是农村经济已由第一产业为主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634万元,2008年达到14.9亿元,比1978年增长55.5倍,年均增速为13.9%,其中:农业产值1352万元,2008年达到6.73亿元,比1978年增长47倍;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1978年分别增长13倍、115倍、4328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03万元,2008年达到8420万元,比1978年增长19倍。

   三是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1元,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契机,到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比1978年增加了117倍,年均增长16%。

   四是农业科技被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渐扩大,机械化耕作、地膜覆盖、夏马铃薯种植、测土配肥、优良品种等30多项(个)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旱作农业单、双沟和平覆膜玉米生产在全县推广普及,马铃薯品种在全县实现脱毒良种化、玉米品种在全县实现杂交良种化。2008年,我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万千瓦,而在解放初期几乎为零。全县机耕面积达到50.55万亩,灌溉面积29.15万亩,农用化肥施用量达4.34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72.5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25.2万亩。由于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上升,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五是农村产业结构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已基本改变,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种植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转变。农产品品种结构向品种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农业与非农产业并重、本地就业与外出就业并重转变。

   六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土地和税费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伊始,推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农民当家做主,土地归农民所有;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受益;1984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民自主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自2004年实施“两减免、两补贴”政策以来,农民从人均上交国家100多元到每亩受益100多元,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